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房地产>>责任监管>>

建设高品质居住需要的『好房子』

——层高革新驱动下的『优居』升级之路

 
 □ 韩 青 高钰琛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住房问题已从基础供给转向品质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好房子”概念,标志着住房政策正式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新阶段。这一转变不仅呼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表示,将组织编制“好房子”建设指南,住宅层高标准将调整为不低于3米。新政策将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确立为住宅建设的核心标准,其中层高标准从2.8米提升至3米的调整尤为关键,这20厘米的跨越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展,更是居住理念的革新。

  层高标准的提升对居住体验的改善具有多维价值。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显示,当层高从2.8米提升至3米时,室内自然采光面积可提升20%,空气流通效率提升约15%,这对南方潮湿地区抑制霉菌滋生具有显著作用。从空间感知层面,3米的净高有效缓解了传统住宅的压抑感,通过增强垂直方向的空间延伸性,创造出更加通透敞亮的居住环境。此外,增高的空间为智能家居设备预留了安装高度,使中央新风系统、无主灯照明等现代技术得以更合理布局。更为重要的是,层高的提升配合绿化率的增加还可使居民心理健康指数有所提高。

  建筑规范的迭代深刻映射着社会需求的演进轨迹。早期以经济适用为导向的标准体系,正逐步转向健康、舒适与人文关怀并重的价值取向。日本规定普通住宅层高不低于2.3米,德国明确允许3.5米层高,新加坡也对公共住宅实施3米层高强制标准。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充分考虑了地域差异性:北方地区通过优化层高与窗墙比组合,在保证采光的同时降低冬季热损耗;南方则借助挑高空间促进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这种因地制宜的规范调整,使得全国新建住宅投诉率逐年下降。

  品质住宅的实现需要系统化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在基础安全层面,新型隔声材料与结构优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住宅的物理性能,使居住环境更加静谧稳定。绿色技术的融合则成为重要趋势,例如相变材料与被动式设计结合,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光伏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进一步推动了低碳目标的落地;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嵌入更是重塑了居住场景,环境自适应系统与智能家居的协同运作,使住宅从静态空间转变为动态的生活载体。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居住舒适度,更重新定义了现代住宅的价值内涵。

  “好房子”的社会效益已经超越了个体居住的体验,成为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高品质住房的推广增强了人才吸引力,尤其在城市青年群体中形成良性居住生态,间接带动区域经济活力。对建筑行业而言,品质导向倒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绿色建筑、BIM、装配式建筑等创新技术的普及,加速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城市空间价值的重构——居住品质的提升与公共服务的完善相互促进,形成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好房子”建设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成本控制是首要难题,需要通过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降低增量成本,避免品质提升沦为高价房的代名词。地域适应性亦需重视,应在统一标准框架下预留弹性空间,允许不同气候区、文化区探索特色化路径。设计创新是突破同质化的关键,层高的增加也给予了设计师们更多的创意空间。这些实践既考验设计者的专业能力,也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支持。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好房子”已不仅是建筑空间的革新,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载体。当居住空间从生存的容器转变为生活的剧场,建筑行业正以技术创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转变既需要政策引导与标准支撑,更依赖全产业链的协同进化,真正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历史跨越。


  作者单位为青岛理工大学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