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房地产>>新闻中心>>

“住建”关键词——感知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活力与信心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代表委员们热议报告中的“住建”关键词,从中感知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活力和信心。

关键词:止跌回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明确,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居民存量房贷利息年支出减少约1500亿元,扎实推进保交房工作;在介绍2025年工作任务时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研究员柴强认为,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历经3年左右调整后,2024年9月底出现积极变化。他表示,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以及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核心结果增加住房需求,有利于止跌回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稳住楼市股市”写进总体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设立股市平准基金、楼市稳定基金,以提振股市、稳住楼市,进而增强社会自信心,提升未来经济预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认为,城市更新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点工作,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存量资源、改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推动城市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他认为,这一转变不仅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和社会需求的关键路径。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张广汉分析道,部分城市进入成熟期,新增建设用地受限,粗放式扩张难以为继。通过更新老旧城区、工业遗存、低效用地等存量空间,释放土地价值,避免“摊大饼”式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已实施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25万个老旧小区,让1亿多人直接受益。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看来,城市更新项目在改善老百姓生活环境的同时,拉动了城市的有效投资;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我们要做好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让居民的房子更安全、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城市的人居环境更美好。”周岚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建议,聚焦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迫切需求,形成一套适用于危旧楼改建、可操作性强的支撑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居民共治的方式,加大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力度,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好房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是“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建设“好房子”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持续健全住宅设计、材料、技术、维护、服务等基础性制度,指导各地积极推进“好房子”建设,引导房企积极建设“好房子”。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新建“好房子”、旧改“好房子”的样板。

柴强表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是好房子的主要特征,要统筹研究出台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政策,大力支持“好房子”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冯远认为,目前社会面临居住环境适老化设施缺乏、照护者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四好”建设,推动构建全方位的改造体系。她举例说,在房屋改造方面,加强建筑适老化和智能化研究,支撑安心舒心的居家养老模式,拓宽门廊、加大电梯空间以方便轮椅、担架通行等。要加大力度研发居家养老技术和产品,如水电气异常自动断闸等,通过“硬设施+软服务”使得家庭空间兼具物理适老与智能关怀,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感与舒适感。

关键词:人工智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认为,智慧家庭领域大模型是支撑传统智能家电和家居转型跃升的关键基础设施,能够催生出家庭服务型机器人等实现全球引领的新质消费品产业,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十万亿元以上的新增长点。

冯远建议,从知识产权归属、责任认定、技术准入等维度,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融合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制度框架。针对AI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冯远表示,要鼓励建筑类高校加快增设“建筑+AI”交叉学科,将深度学习、生成式算法等纳入课程体系。(  作者:谷梦溪 杨鑫悦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