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房地产>>政府声音>>

解决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之上海探索

  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关心关爱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上海市充分发挥多元化主体作用,通过扩大“一张床”租赁房源供给规模,对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其他城市努力解决好相关一线务工人员的安居宜居问题提供了“上海经验”。

  □ 王逸邈 李钱斐 王希冉

  积极探索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

  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

  ● 相关行业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涉及行业广泛,人口规模较大,主要包括建筑、交通、环卫绿化、设施养护、物业服务、快递、外卖、家政、医护等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行业。

  相关行业一线务工人员主要通过在工地搭建临时宿舍以及在老旧住房、城中村租住或群租等方式满足居住需求,居住环境总体较差,甚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两旧一村”改造加速推进以及《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对住房租赁行为的进一步规范,相关行业一线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面临新的困难。

  ● 多主体参与供给“一张床”租赁住房产品初显成效

  为缓解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的居住困难问题,上海充分发挥政府、用人单位和专业化租赁企业等多元化主体作用,从市场和保障两大体系增加租赁房源供给规模,提高一线务工人员居住水平。

  政府发挥引领作用。继上海各区于2020年推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后,今年上半年上海深化完善住房保障“一张床”体系,通过既有保障性租赁住房遴选挂牌的方式筹措床位。为提高建筑工地务工人员生活质量,今年3月出台《上海市建筑工地务工人员现场居住环境提升标准》,要求每间宿舍人均居住面积不得小于4.5平方米且不得超过4人。

  企业履行主体责任。通过自有房屋改建、市场租赁等方式满足本单位职工住房需求。为提高建筑工人居住水平,建筑业龙头企业探索加快推进集中居住临时设施建设。

  市场机构参与供应。上海培育了一批专业化租赁企业向社会供应“一张床”产品,供应给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及其他人员。

  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

  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形成有益经验

  ● 坚持顶层设计 用足用好政策

  强化政策制度保障。项目所在区域通过出台集中居住临时设施运营管理办法、建设标准、管理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明确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相关要求,为提升一线务工人员集中居住条件提供全过程政策制度保障,还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承租改建、运营管理等环节。

  构建协同推进工作机制。项目具体推进中,项目所在区域细化土地规划、建设管理、消防、治安管理、人口管理、卫生防疫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管理主体责任,制定正负面清单,提高管理效能。对新建项目,区域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规划建设工作,相关委办局和属地政府部门协同推进,从规划、政策角度予以支持,降低项目建设单位前期协调难度。在供应分配上,明确企业整租方式,运营管理主体与承租企业、入住人员签订三方协议,强化承租企业对实际入住人员的日常管理。

  ● 强调供需适配 多渠道筹措房源

  邻近就业区域规划选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建筑工人等一线务工人员规模、居住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选址,把集中居住临时设施项目选址在邻近一线务工人员就业的区域。同时,注重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房源筹措方式,在房源供需矛盾突出区域,以租赁国企非居住存量闲置房屋改建为主,解决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

  项目设计强调建管联动。集中居住临时设施项目设计初期,力求房型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强调将建筑工人等一线务工人员宿舍与职工之家、超市、电瓶车充电桩等生活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满足建筑工人等一线务工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提升后续管理服务水平。

  ● 强化运营管理 党建与科技助力

  党建引领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建立党群服务站,探索建立“党建领导、企业尽责、群团助力、社区保障、建设者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发挥街道党工委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为一线务工人员提供配套公共服务。同时,注重落实属地管理职责,项目供应前优先征求所在街道意见,推动街道派出相应工作机构落实人口治安管理、房屋安全管理和卫生防疫管理。

  科技赋能提升运营效率。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智慧化赋能运营管理,集中居住临时设施、市场化宿舍型租赁项目普遍通过人脸识别系统、“一卡通”等信息化手段实行实名制管理,并实现日常取水取电、商业消费“一卡通”等智能化服务。同时,将人口登记数据与公安数据对接,引入警务民生服务平台,强化人员精准管理。

  ● 突出持续发展 探索降本增效

  针对既有集中居住临时设施、新建、存量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遴选4种模式进行案例成本比对,发现这几种模式的运营成本均相差不大,但建设成本由于土地来源方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建筑品质及配套设施建设不同而存在差异。从已有实践案例成本情况来看,上述建设筹措模式的床位成本从高到低依次是保障性租赁住房遴选模式、新建模式、存量改建模式、集中居住临时设施模式。

  既有项目实践经验表明,不同建设筹措模式存在进一步降本增效的空间。其中,新建项目由于土地成本占比大,可探索通过一定政策优惠来进一步降低总成本;改建类项目可探索通过运营前置设计、降低公区面积占比来进一步降低总成本。此外,在宿舍设计上,兼顾安全、实用、耐久与节约成本,注重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成为

  解决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标杆项目

  ● 多主体合力解决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是着力点

  多数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可支付能力较低且对通勤时间敏感,普遍反映很难兼顾租金支出少、通勤时间短、居住环境较好等需求,往往需要牺牲居住品质,他们对在工作地附近租住配套设施完善、居住品质较好的宿舍需求强烈。

  虽然上海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问题已初显成效,但和较大的群体需求规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合力改善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让他们更安全、更有尊严、更加舒心地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是今后上海优化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的着力点。

  ● 发展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是必由之路

  为有效满足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居住需求、改善居住条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围绕有效保障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的租赁需求,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未来,上海将积极挖掘各类资源,建设一批、改造一批、筹措一批低租金、可负担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今年,上海在保障性租赁住房中打造一批宿舍型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示范项目,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务工人员提供更多低租金、可负担的以“一张床”为主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产品。同时,上海将狠抓质量与安全,推动政策配套、项目立项、规划落地、资金保障等方面衔接有力有序,确保每个项目高质量完成。

  作者单位为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