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房地产>>高端访谈>>

只有城镇化才能保护耕地

 

    4月17日,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延迟召开,让城镇化概念股陷入低迷。部分专家对于延迟原因,认为是城镇化概念已被透支。而现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原厅长夏鸣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才是扩大中国内需的主要途径,必须放眼城乡发展全局,把握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趋势,探索节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原厅长 夏鸣
 

记者:城镇化绕不开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你认为目前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夏鸣:首先,应该转变现有资源失配格局。目前我国农村最根本的矛盾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严重失配。现存的耕地资源配置情况已经承担不了依赖其生存的劳动力再生产。
 

其次,转变传统农耕作业方式。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基础是建立规模化的经营模式。现存资源失配格局所维系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客观上阻断了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延缓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使农村土地的价值仍停留在单一的甚至原始的农产品产出效益上。改变资源配置格局、转变传统作业方式,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转变农村固有的散居模式。广大农民长期散居在农村,是与传统农耕作业方式相匹配的居住模式的遗存。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居住模式已经日渐失去其必要性并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逐步减少,势之必然。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需要集聚人手,城镇化繁荣需要集聚人口。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江苏则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演进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正是村庄大量减少、城市快速发育阶段。以日本为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近几十年来,村庄由5万多个减少到580多个。
 

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既往城乡发展路径。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方法。现有农业作业方式、现存农村居住模式下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期效益十分有限,长远效益几近于零。大量农民聚居到县城和中心镇,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为现代和未来生产力发展都不需要大量村落模式的延续。要以活跃市场为目标,突出市场平台建设这一重中之重。市场带动就业创业,就业创业促进民富。向市场投入,就是向农村投入、向农民投入。
 

记者:有专家认为城镇化就是以农民的土地换取城市发展,这种农民上楼运动会威胁到耕地保护吗?
 

夏鸣:城镇化对改善农民生活起着关键性作用,从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11年的51.27%,为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提供了就业、居住、生活等方面的必要条件,所以城镇化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同时,只有城镇化才能保护耕地。单纯从经济角度抽象分析,一户种3~5亩地,耕地近乎负效资源,政府必须补贴;假如一户种30~50亩地,耕地大体属于常效资源,当可自我平衡;设想一户种300~500亩地,耕地就会成为高效资源,可为国家作出经济贡献。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发展农村必须加快城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记者:那采取什么手段使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夏鸣:第一,农村耕地资源集聚,即人口向城镇集中,这样才有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才可以放心。
 

第二,建设用地资源集聚。日本战后5万个村庄到现在仅有500多个村,而我们仅苏州区域行政村就有几百个。这个建设强度肯定高,占了那么多的地搞建设,一个村庄节约下来的地,可以相当于江苏省苏北地区某个县一年以上的用地指标。
 

第三,劳动力资源集聚。四五年前我们提出要带动农民就地就业,避免目前出现的农民工颠沛流离、资源分散的局面。
 

第四,市场需求和公共资源集聚。人气哪里来?一旦集聚了人气就来了。世界500强企业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需求国,市场需求就是最强的原动力。还有公共服务资源,公共资源的集聚是一种节约,我们以前喜欢跟美国比,公路里长多少,铁路里长多少,但是没有人比我们的小型道路有多少,造成多少资源浪费。我们能做的只有制度变革,顺应时代历史的发展方向,用合理的路径向城镇化挺进。
 

综上所述,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力、财力、物力等诸多资源有序集聚的过程。


 

(责任编辑:亚云)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